在日前召開的第15屆海交會海峽品牌文化論壇上,上海外貿企業紛紛表示,拚人力、拚成本的「汗水經濟」已經行不通,打造品牌是不二之選。
「貼牌生產越走越窄,一定要有自主品牌,不過轉型之路並不好走。」上海布恩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周竟成坦言。據新華社報導,周竟成原是上海華源企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,在外貿紡織業打拚近50年的他,在退休後創立上海布恩實業有限公司,主營歐美市場的女裝和童裝。
然而,隨著勞動力和原材料等成本不斷上升,公司現在的銷售額大約只有巔峰時期的三分之一,淨利潤僅有3%左右。周竟成的煩惱引起諸多外貿企業的共鳴,這些企業普遍面臨兩大困難:一是人民幣升值、原材料漲價、勞動力緊缺引發成本上漲;二是來自周邊低成本國家製造商的競爭。
上海出口商品企業協會會長馮鄭州認為,「低價競爭已不可持續,外貿企業要走出困境,要從價格銷售轉移到產品設計、產品功能、品牌文化等的價值銷售,要徹底扭轉重生產創匯、輕品牌創銷的思路。」總體而言,目前外貿企業轉型有三大方向:首先是拓展中東、拉美、非洲等新興市場;第二條路是打造外貿自主品牌;三是進軍大陸內貿市場。
「我們公司嘗試打造自己的品牌推向國際市場,但是由於市場行銷手段和資金投入的缺乏,國外客戶並不認可我們,所以很多企業始終不敢邁出這一步。」周竟成表示,「但儘管如此,企業一定要有自己品牌,方向對就不要怕路遠。」
在上海出口商品企業協會會長馮鄭州看來,國際化是大陸外貿企業謀求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,如果只滿足於「稱雄」某一個國家或區域市場,中國大陸品牌的市場空間會被進一步壓縮。
正戎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孫雲龍認為,一流品牌不僅僅是商業運作,更是經營文化,品牌文化要和企業文化相融合。正是由於部分大陸企業不注重品牌文化的經營,導致在進入國際市場時發生貿易摩擦。
針對外貿企業打造自主品牌的挫敗經歷,上海跨國採購中心顧問解震建議,對傳統外貿生產企業來說,自有品牌展也是進入大陸國內市場的一個途徑。
所謂自有品牌展是提倡商場超市與工廠直接對接,為製造商創造訂單機會,也使零售賣場能夠減少中間環節。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 Five Filters recommends: 'You Say What You Like,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' - http://www.medialens.org/index.php/alerts/alert-archive/alerts-2013/731-you-say-what-you-like-because-they-like-what-you-say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