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非常高興,能和挪威小號名家安東森 (Ole Edvard Antonsen)餐敘,學到很多。
對我而言,安東森是如雷貫耳的當代「古典」小號名家。但我最近才得知,他其實對各種音樂都很在行,於爵士與跨界領域都有傑出成就,甚至自己也作曲與指揮,是全方面的音樂家。「這和我的家庭有關。家父是業餘音樂家。嗯,說是業餘,是因為他還有其他工作。但他組織了大樂隊 (Big Band)還有木管樂團。家母會演奏風琴,我哥會演奏吉他,我和我弟都吹小號。在我記憶中,家裡永遠充滿音樂,古典、爵士、流行、搖滾、民俗,什麼都有!」
既然如此,為何安東森還是接受非常正式的學院派小號學習呢?「因為家父非常堅持,音樂家還是要有札實的古典訓練。這是一切技藝的根本。只有想法卻沒有實踐技術,或是只有創意卻沒有應當素養,結果就是成果低劣不堪。我總是從古典作品中學習,看作曲家如何表達以及如何記譜。更不用說古典作品中對小號的技巧要求,總能讓我精進努力,也讓我不斷思考小號的表達藝術。」
安東森可是說到做到。不但在古典領域成就斐然,在自己的創作與改編上也深獲好評。他在1992年於挪威發行的個人作品與改編專輯,光在家鄉就賣了十五萬張,讓他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人,更被EMI邀請發行專輯。他的音樂會自己演奏並解說,從巴洛克時代一路延伸到自己的作品。甚至,他不只有小號學生,還有鋼琴學生!「我不會彈鋼琴,但我會音樂。很多時候我在國外舉行大師班,為我表演的是鋼琴、小提琴、長笛或者歌手。
但這有什麼不對嗎?我們探究的是音樂的道理,而不只是演奏技術。小號對我而言,也只是用以表現我心中音樂的樂器。我可以沒有小號,卻不能沒有音樂。況且各類樂器 (和人聲)都有自己的盲點。比方說上次我就問我的鋼琴學生,為何這段速度轉折是這樣,他回答因為這段左手技術很難,所以他下意識地改了節奏與速度。這就是因為技術或習慣而影響了音樂表現,但作為『音樂家』不該如此。旁觀者清,從我的角度來聽鋼琴演奏,或許更能發現其中的問題。」
我想台灣的學校或主辦單位,大概不會安排鋼琴或聲樂學生接受小號演奏家指導。不過台灣還是有和國際同步的一面:「現在的學生,越是唾手可得,就越是不懂珍惜。我沒有演出的時候,每周都有從世界各地飛到挪威來和我上課的學生,可是我在音樂院的學生,卻總是能躲一堂就躲一堂,最好老師永遠在出國演奏。而且他們也不太去聽音樂會!我真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!」
的確,我也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。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 Five Filters recommends: 'You Say What You Like,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' - http://www.medialens.org/index.php/alerts/alert-archive/alerts-2013/731-you-say-what-you-like-because-they-like-what-you-say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