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譯自2013年5月30日ENS義大利,羅馬報導;江惟真、莫聞編譯;蔡麗伶審校
聯合國發表最新報告,主張應將「水母潮」納入漁業管理策略規劃的考量。報告指出,過度捕魚造成的水母大量增生,是地中海和黑海漁獲量減少的因素之一。
聯合國糧農組織「地中海一般漁業委員會」發表《地中海和黑海水母潮現況探討》(Review of Jellyfish Blooms in the Mediterranean and Black Sea)報告指出,過度捕魚讓海中的主要掠食者減少,形成水母繁殖的理想環境。
「顯然人類對海洋生態系統的所作所為需要有所調整,以預防和解決水母潮或類似問題。」報告作者Ferdinando Boero在報告中寫道。
Boero教授是動物學及海洋生物學家,主持義大利Salento大學Lecce分校動物學和海洋生物實驗室,同時也是Salento大學環境博物館的科學協調人和義大利動物學期刊主編。
Boero在報告中詳述了水域中水母數量增加所引發的惡性循環。水母數量增加導致更多魚卵和魚苗被水母捕食,並和魚類競爭食物來源,對已經因濫捕而數量減少的魚類生存更加不利。
報告中引述專家的預測,如果此趨勢持續下去,水母可能取代魚類在世界海洋中的地位,海洋將從「魚類的天下變成水母的天下」。
除了過度捕撈外,Boerno也提到全球暖化擴大了熱帶地區水母物種的活動範圍,大量興建、用來防止海岸侵蝕的防波堤甚至成為部分水母物種的理想棲息地。
「整體而言,濫捕和全球暖化可說是造成水母在全球海洋中大量生長的主要原因,在地中海和黑海也是如此。」 Boero寫道。
「膠狀浮游生物是典型刺胞動物門生物(如真正的水母)、櫛水母動物門生物(如櫛水母)和尾索動物亞門生物(如樽海鞘)的總稱。膠狀浮游生物的生命週期有利於水母潮的產生,只要環境條件適合,往往能繁衍出龐大的數量。此種膠狀浮游生物大量增生的現象,古時候就已為人知,是海洋的正常功能。」
「不過過去十年,膠質浮游生物大量增生現象越來越常登上媒體版面,多半是因為數千名遊客被水母螫咬,水母吃魚卵和魚苗對漁獲量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傷害,膠狀物阻礙海岸植物生長等。」
另外,發電廠和其他海岸邊廠房的入水口也會不時吸入大量水母,被迫暫停運轉,將水母清理出來。在日本、菲律賓、中國、印度、波羅的海、阿曼灣、卡達、波斯灣和美國都曾發生此問題。
其實人類早在1980年代就已見識到水母的衝擊,當時 ,一種常出沒於大西洋、俗稱海胡桃(sea walnut)的淡海櫛水母 (Mnemiopsis leidyi),意外引入黑海後大規模增生,嚴重衝擊魚群數量,讓漁民大感吃不消。 「這種水母一般出沒於美國大西洋岸,可能是被郵輪的壓艙水意外帶入黑海,就像偷渡一樣。」Boero在報告中寫道。
1989年是淡海櫛水母爆發最高峰的一年,達到每立方公尺海水就有400隻、或每立方英尺10隻以上的程度。水母不只會吃掉商業價值相當高的鯷魚仔稚魚,連鯷魚的食物來源也一併吃掉。這問題直到其天敵,另一種入侵種櫛水母Beroe ovata,引入黑海之後,問題才解決。
2007年11月,甚至有一大群佔據約26平方公里面積的水母,吃掉北愛爾蘭10萬隻養殖鮭魚,造成150萬美元左右的損失。
在各種預防或處理水母潮的方法中,這份報告特別建議把水母作食物或藥材方面的運用。例如在中國,可食用的海蜇(Rhopilema esculentum)就是水母的一種,已經成為一項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海鮮產業。另外像號稱「常生不死」的燈塔水母( Turritopsis nutricula),因具有「反轉老化過程」的能力,也被視為研發人類抗老藥物的亮點之一。
UN Warns of Global Shift ‘From a Fish to a Jellyfish Ocean’
ROME, Italy, May 30, 2013 (ENS)
※ 全文及圖片詳見:ENS
留言列表